自國家提出開展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以來,全國教育信息化駛入了快車道,為避免公共基礎設施保障能力更好的城市進一步拉開與農村牧區的差距,需要優先推進農村牧區教育信息化設施。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以“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為目標打造“新基建”下的數字教育環境,積極消除數字“鴻溝”,圍繞信息網絡、平臺體系、數字資源、智慧校園、創新應用、可信安全等領域開展建設,讓農村牧區廣大師生享有更多“互聯網+”紅利,以現代信息技術促鄉村教育跨越式發展,振興鄉村教育。
(資料圖片)
構建城鄉一體化數字教學資源
建設城鄉一體化的教育專網,通過教育城域網實現了對鄂爾多斯市城鄉學校、幼兒園無差別全連接。其中,教育城域網雙萬兆骨干(到旗區)和三層結構校園網(到桌面)讓學校的千兆接入和師生高速網絡連接有了保障,通過組織專業隊伍開展“網絡服務質量提升”等專項入校服務,切實提升農村牧區學校校園網絡建設與運維水平,真正令農村牧區學校的網絡承載能力不輸城市學校。
鄂爾多斯市現有的118所農村牧區學校和幼兒園,與城鎮以上的330所學校和幼兒園一樣,全部以千兆及以上速率接入了市教育城域網,不僅與市內城鎮學校處于同一起跑線,甚至相較于國內一線發達地區也毫不遜色,提早實現了國家教育專網接入與網絡接入帶寬的要求。
市級統籌構建城鄉一體化教育云平臺,為鄂爾多斯市包括農村牧區在內的所有學校、幼兒園提供保障、基礎、通用的教育云服務,包括數字教育教學資源與教育教學管理應用服務。在國家和自治區提供的公共數字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市教育云另外提供了9個品牌和類型的數字教育教學資源,包括超星數字圖書與期刊、通識與學科在線課程、學科網資源、菁優網資源、教師研訓、安全教育以及電視教育等資源,從網頁端、移動端到有線電視端,每所學校、每名師生、每個家庭都可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資源使用,也實現了“農村牧區學校與全市條件最好的中小學使用同樣的數字教學資源”。
在優質數字資源的支撐下,鄉村學校率先邁出了探索“智慧課堂”的腳步,成為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先鋒隊”和“排頭兵”:5所學校自發組成智慧教育發展共同體,探索形成覆蓋語文、數學、英語等3個學科的“基于高階思維發展的211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有效促動7個旗區、22所城鎮學校紛紛加入區域教學模式變革的實踐行列中,成為鄂爾多斯市承擔的國家級“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工作的“先鋒隊”。
數據可視化補齊鄉村教育管理短板
與城鎮學校相比,鄉村學校管理人員的素養存在一定差距。為補齊鄉村教育管理短板,市教育云還提供了安全巡檢、排課、選課、網絡閱卷、成績分析、學生評價、圖書管理等應用。安全巡檢應用助力鄉村學校將安全工作落到實處,教職工主動參與校園巡檢,將84%的安全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排課應用將教務人員的工作量從2天縮短到2個小時,把學校的教學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選課應用幫助1/3的農村學校組織課后服務更加輕松;成千上萬冊紙質書刊在云服務下管理不再是難題,流通率、借閱率、館藏結構等各項數據實時可查,鄉村學校圖書資源配置更加均衡、更有效率……應用服務把一條條行政指令、一項項管理規定轉化為簡便易操作的二維碼和數字按鍵,將紙質臺賬轉變為統計圖表,在“市-旗-?!比壗逃龜祿梢暬ο?,118所鄉村學校、幼兒園教育管理效能實現全面提升。
智慧課堂教學回歸學生本位
在班級數字教學環境構建等方面,讓農村牧區學校走在前面。鄂爾多斯市所有農村牧區學校全部配備了80英寸以上多媒體觸控一體機,都能夠使用國家、自治區和鄂爾多斯市教育部門提供的公共數字教學資源服務,供教師日常教學使用,同時全部配有支持網絡遠程互動教學教研的“網際交互教室”,可隨時跨越空間與結對幫扶學?;蚵撁诵i_展教學、教研活動;在10所農村牧區學校率先開展基于平板電腦的智慧課堂教學,做到了全校學生平板電腦的全覆蓋,涌現出一批市級“智慧教學名師”。在鄂爾多斯,鄉村課堂不再是想象中沉悶的“照本宣科”“滿堂灌”,借助智慧教學設備、平臺、資源,學生不再局限在教室的一方天地,而是“漫步云端”、遨游在廣闊的網絡學習空間,課堂教學更回歸學生本位。
近年,鄂爾多斯市涌現出以烏審旗的英語教師郭娜、準格爾旗納日松鎮羊市塔村的語文教師馮雅頌等為代表的一批佼佼者;農村牧區學校配備創客教室,城鄉結對開展STEAM和創客教學,市旗區科技動漫節等活動下沉基層服務等舉措,使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成果同樣惠及鄉村師生,讓農村牧區的學生感受到農村教育同樣生機勃發,從而更愿意就近就學;伊金霍洛旗高級中學楊峻岳老師每周在新街中學(伊金霍洛旗第二中學)為學生講授創客課程,全校近1/6的學生選修,2021年所帶學生參加鄂爾多斯市人工智能挑戰賽獲一、二等獎三項……
像這樣在農村牧區學校常態化開展網絡研訓與中小學STEAM教育的例子還有很多,農村牧區學校師生在此過程中有了數字時代的獲得感。城鄉結對教研共同體建設,讓農村教師能夠通過網絡參加城市結對學校日常教研和各類研修活動,城鄉教師同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業務能力,讓農村教師同步擁有成就感和獲得感,城鄉結對不僅只是“單向幫扶”,而逐漸轉變為“雙向互促”。
城鄉教學結對發展
康巴什區第三小學和杭錦旗吉日嘎郎圖小學2019年起通過OMO模式開展結對共建教學共同體,2021年吉鄉小學在多項教學指標上優于城市學校,成為城鄉結對發展的典范。
信息化為鄉村學校協同發展提供了機遇。在地域分布上較為分散的鄉村學校往往會陷入“孤島效應”,在網際交互教室的支持下,鄉村學校能夠與市域內任何一所其他學?!巴l互動”,以更自由的形式組建“共同體”?!叭齻€課堂”、城鄉結對、OMO(線上+線下)融合以及專遞服務等方式推動實現了數字支教,把優質教育教學資源與教育服務常態化送到農村牧區學校。教學方面,通過“三個課堂”(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讓農村牧區學校的師生同步獲得高質量的教學內容,通過教研員和城市優質結對校教師指導優化教學行為,診斷教學過程,評價教學效果,讓鄉村學校教學不斷進步,常態化進步。
農村牧區學校在教學之外的日常運維等方面同樣需要支持,以網絡與信息安全運維為例,市旗兩級統籌,成立專門團隊集中力量“專遞”網絡信息、安全檢測、漏洞掃描等服務到農村牧區學校,解決他們技術力量薄弱等問題,確保各類信息化設施使用流暢、安全可信,為基于數字化的城鄉教育一體化提供了保障。